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

培根教育_ 生產技術改善7


有機栽培練習,於8月28日土壤酸化改善,播種後的第4天,兩種葉菜類皆已均勻長出嫩芽,從嫩芽的舊經驗判斷,土壤改善效果已顯現。必需持續觀察,並將土壤再送檢測,由具體數據驗證。

培根教育_ 生態保育2


培根計畫9月2日,由台灣藥用植物學會創會理事長鐘錠全,傳授植物養生。教導野生植物的辨識、及用途,啟發社區居民生態保育與農村經濟共生方式。

培根教育的附加價值


培根教育進行過程,居民熱心參與,主動在上課前協助各種準備工作,清潔、音響、茶水、接待、簽到管理等瑣碎雜事。老板放下生意、媽媽暫時放下家事,一起幫忙培根計畫順利實施,也是本地農村教育附加價值-凝聚力。

培根教育_ 生態保育1


培根計畫9月1日,由台北醫學大學生藥學研究所張憲昌教授,傳授藥用植物。本處有許多珍貴的傳統民俗植物,因民眾密集使用除草劑,致使物種日益萎縮。今年度培根教育,再安排藥用植物課程,藉由張教授詳細解說過程,進一步認識本地環境資源,期盼居民重視生態保育。

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

培根教育_生產技術改善6


改善後的土壤,以短期葉菜類,進行種植試驗。並將試驗過程完整記錄,建構有機生產的資料。

培根教育_生產技術改善5


土壤PH依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檢測值,建議每分地用200~300公斤的石灰改善,主要目的是中和酸鹼度。再用小型耕耘機攪拌,等兩日後再栽種植物。本地長期目標,欲發展有機村,大部份學員積極進行土壤改善。

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

培根教育_生產技術改善4


本處農地的土壤,經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檢測後,PH值過低,酸化嚴重,容易得病蟲害。依據建議,立即使用石灰改善。期望教育後立即行動,先以自給自足為主,練習有機栽培,加以時日,擴大面積,創造區域性的經濟價值。

培根計畫_生產技術改善3


培根計畫8月27日,由行政院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作物環境課羅秋雄課長授課,主題為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基準-作物。
羅課長以幽默方式詮釋「有機」的意義,教導居民如何準備從事有機生產。以前居民都認為只要不喷灑農藥,不使用化學肥料,使用雞糞,即是有機栽培。上完課才知道多麼無知,如果沒辦理培根教育,土壤的惡性循環依然如故。羅課長不斷以物理現象、化學組織,詮釋作物與土壤的關係,並詳細解說有機驗證基準,法令不只規範有機生產者,同時也我們初學者的改善依據。農村教育的價值,在本社區深根中。

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

培根計畫_生產技術改善2


培根計畫再生班8月26日,由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莊副研究員浚釗授課,主題為土壤肥力分析及植體營養診斷報告網路查詢及解說。上完課才恍然大悟,農業之所以萎靡,與默守成規的傳統舊經驗,息息相關。有機生產必需從土壤著手,從檢測過程,調整土壤肥力。不但深刻了解過去生產的方式,完全錯誤,同時亦對人體產生危害。居民不僅專注老師的講解,也提出許多問題,莊副研究員勤於解答,使得上課老師不得休息,社區的培根效益,正在擴展中。

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

培根計畫_生產技術改善1


共榮社區98年度水保局培根計畫,8月25日,農委會農糧署農業資材組 林銘洲技正,傳授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、與有機農產品認驗證。本地將逐步發展產業更新,創造多元化價值。林技正精闢的授課內容,啟發社區居民對有機產業的認知,參與聽課學員擠滿活動中心。

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

98年度培根教育


共榮社區98年度水保局培根計畫,定於8月25日開始實施。上課地點在八賢村活動中心,時間都在晚上。課程內容以發展有機產業、及解說為主,授課講師都是各領域的專才,機會難得,歡迎蒞臨。

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

農村再生計畫給我們新希望


三芝鄉共榮社區,由八賢村與地緣關係的埔頭坑組成。是個位在都市計畫區外圍的典型農村社區。大部份為山谷地理環境,有天然溪流、山坡地、農田等自然資源。多處農地累積災變,凌亂破碎。居民以務農為主,水稻休耕後,轉作生產茭白筍、山藥、西瓜、甘藷、及蔬菜等。常住人口老化,年輕一代出外謀生,假期返鄉,傳統農村家庭結構鬆動,衍生社會問題,日益明顯。教育程度多在國中以下,缺乏突破困境能力。農事經營受勞力老化影響,產品、產量、產值等,日益衰退。連鎖效應影響到農地管理方式,朝迅速、有效、省工發展模式,造成土地污染,生態系統因而出現問題,物種不斷消失,並陷入青蛙症候群。
除此之外,農村的住宅、排水系統、農地人行、自然景觀、家庭污水、文化失傳、環境衛生、民生飲水、坡地防災、溪流整治、土地利用、及都市人帶來大量污染、與破壞等等,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各種設施雜亂無章,農村風格盡失。雖然社區居民自覺,力圖改善,扭轉劣勢。卻必需尋尋而覓覓,拜請無數個民意代表,呈報無數個單位,寫無數件的計畫案,走無數種程序。耗盡人力、財力、物力,仍然猶如丐幫,無法被重視,甚至被質疑,根本不得其門而入。碰到三不管的共構環境,只能認命自我了斷,農村環境瀕臨全面性崩盤危機。無助絕望之際,民國94年,在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宣導下,社區報名參加培根教育,企圖啟迪農村再造能力。自此開始改變了我們的命運。從關懷班到再生班,五年多來,在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各級長官辛勤指導下,從認識自我開始(包括人、事、實、地、物),再引導我們自我肯定,進而鼓勵創造價值,再將價值社會化。培根計畫實施過程,我們以改善農村的「人」為主,所以持續不斷參與人力培訓,提升農村經營能力。我們以「環境營造」為輔,所以循序漸進,教育後再行動,維護農村風格。連續五年的培根計畫,社區居民不只獲得農村經營知能,也訓練出自主提案能力,改善許多生活、生產、生態等,累積的窳陋現象。過去我們的主要產品茭白筍,產後不知何去何從?現在是供不應求。過去我們田園,看不到一隻青蛙,現在百家爭鳴。過去我們農地看不到民俗植物,現在常有人在田園採摘藥草。過去我們談及傳統工藝文化,居民不以為意,現在經常主動要求辦理農村文化傳承教學。過去我們農地遭受水災,破敗無力改善,現在是社會各界頻密運用的生態教學場所。過去我們辦理農村教育,總是受到冷嘲熱諷,現在參與培根教育意願不斷上升,且周邊社區深受感染。這些都是因為經由教育所創造出來的多元化價值。也是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培根計畫,社會各界看不到的成果。
在培根計畫與農村營造實施過程,深刻領會,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以維護農村風格為職志。勤奮的公務員,經常風塵僕僕親臨訪視,深入農村死角,詳盡了解諸多問題,並設法協助解決。尤其本地是土石流潛勢區域,曾因嚴重崩塌,而造成生命財產損失。經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培訓一批在地的土石流防災專員、設計一套連線防災機制,並且每年後續辦理回訓,增進防災知識,提升生命財產保障能力。為了避免我們農村營造誤入歧途,除了謹慎審核計畫之外,也不定時召集社區工作人員開會宣導,促進農村經營的知能成長。當面對挫折時,時常電詢關懷與鼓勵,讓我們學到許多克服困難的方法與增進信心,如同一家人的溫馨。每階段細心照顧農村的政策、與作為,給農民很深感受、與很大寄望。一生以來,不再自卑、怨歎座落在偏僻貧瘠的環境。同時引導我們有目標、有方向、有方法、有風情的農村營造,不但具體看到成果。且套餐式的農村營造,教育-願景-行動-考核,一以貫之,因勢利導農村經營的永續性思維。這就是我們對農委會水土保持局,經由教育創造價值的政策,讚嘆不已原因,也是我們農村發展與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農委會水土保持局,一方面在現有法令下,制定各種嘉惠農村的政策。一方面又必需在法令不足情況,設法滿足農村基層發展需求。經過長期緊密與農村接觸後,收集無數的基層農民反應,對農村需求瞭若指掌。希望替我們解決長年累積的艱澀問題,勤於為農民開創機會,除了真正關懷農村之外,也具國際觀與遠見。起草改革許多不合時宜的舊法令,制定「農村再生條例」。殷切期望由下而上,農民當主人,農村更好,農民更幸福。「農村再生條例」是劃時代、統籌解決農村面臨生活、生產、及生態保育問題的依據。我們殷切期盼,農村再生條例法令能儘速通過立法,加速農村再生。並期望各界賢達,體恤我們農民的困境,不要再重蹈「有十個問題,必需去找十個不同單位來解決」的覆轍。

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

生命之父-聖嚴法師


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,今天下午4點鐘病逝(98年02月03日),享壽80歲!盛香園欽佩尊崇聖嚴法師一生顛沛流離,寬闊的胸襟與國際的視野,宣揚佛法。版主早年禮佛北投農禪室,身有所歸、心有所依。不只推崇一代哲學宗師,源源不絕賜福眾生精神糧食,因勢利導社會敗風。也是盛香園生活、生命價值一盞明燈。聖嚴法師繼97 年「和敬平安」開示之後,於98年續賜「心安平安」啟迪,深入淺出的散播智慧。今聖嚴法師圓寂,不捨之心無以形容。但法鼓山精神,永垂不朽,盛香園感念吾師亦父,擁護三寶,永不退信。

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

本地產業23-茭白筍黑點為菰黑穗菌


一般消費者買來的筊白筍烹飪時,看到筍內有黑點,都以為是劣品,而不敢食用。不過根據實驗證明,筊白筍的黑點含有一種寄生菌,可以延緩骨質老化,多吃不僅不會「染的一身菌」,還能保持骨骼健康,醫師還說,多吃筊白筍,還可以養顏美容。
博士楊麟玲:「就是因為有這個菌類,寄生在我們的這個筊白筍,就是要有這個黑點的菌類成分,它有預防骨質疏鬆的作用。」
醫生劉伯恩:「它含有一種特殊的真菌,叫做菰黑穗菌,這個菰黑穗菌對於一些代謝,產生所謂的正面的效果。」 不景氣的時候,有沒有吃到對的食物,很重要,以前不知道筊白筍黑點的重要性,現在科技發達,發現這項優點,讓健康也多一種選擇。

本地產業22-茭白筍黑點


採收後的筊白筍,農民還必需一枝一枝的將頭部切除整理。如果發現裡面全部都是黑點,就會淘汰放入田園當肥料。

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

本地產業21-颱風過後茭白筍綁馬尾


被颱風摧殘的茭白筍,扶起後每叢的葉尾端綁在一起,互相扶持。圖為茭白筍綁馬尾情況。茭白筍整體生產循環期,勞力密集、待產期長。同時長筍時期,遇到颱風季節,經過颶風侵襲後,筍葉折斷或枯萎,嚴重影響茭白筍品質。故生產風險高。同時因隨勞力老化影響,生產人數、產量日益萎縮

本地產業20-人工扶起被颱風吹倒的茭白筍


農民很不甘願就此認輸,死馬當活馬醫。颱風過後,如同撿死人骨頭般的,一葉一株將倒下的茭白筍扶起,祈求起死回生。且這工作必需快速,因當葉子被太陽曬乾後,再扶起來就沒用了。

本地產業19-茭白筍遇到颱風季節


茭白筍雖然是本地的優質產業,但長筍的關鍵期,很不幸與颱風季節同步。故產量、產值、品質難以精確估算,如圖為碰到颱風情況,辛苦一年,一日之內全毀,農民欲哭無淚。產業的悲哀,這就是我們為甚麼要辦理農村教育,發展產業多元化原因。

本地產業18-茭白筍難逃颱風肆虐(本片為動態)

本地茭白筍生產季節,必需與颱搏鬥。

本地產業17-茭白筍口感美味


適時採收的茭白筍,有入口即化的甜美。圖為台北縣五股綠竹社區朋友,蒞臨本社區,本工作室以自然農法生產的茭白筍,招待品嚐。

本地產業16-採收茭白筍


如果天候順利,每年10月中旬左右,本地茭白筍開始收成。農民必需每天巡視筍田,尋找長出的茭白筍。茭白筍長出後,成熟速度很快。該採收時無採收,隔日立即老化,這時期是種植茭白筍最辛苦的日子。本地茭白筍大都由農會共同運銷,亦有在產地零售。

本地產業15-疏葉完成的茭白筍


疏葉完成的茭白筍,英挺俊俏。等待長出茭白筍,這時農民會施加追肥。

本地產業14-茭白筍採收前期疏葉


接著農民必需茭白筍疏葉,清理乾涸的舊葉。以減少病蟲害、同時方便採收茭白筍。圖為農民在疏葉情況。

本地產業13-茭白筍農地一片綠意盎然


約四個多月後,茭白筍叢根狀大成株。農地一片綠意盎然,蔚為奇觀,是觀光賞景最佳時刻。

本地產業12-逐漸成株的茭白筍


茭白筍苗插植約一個多月後,新葉生長速度快,因光合作用效應使然。這時茭白筍葉已經粗糙,福壽螺難以造成傷害。農民再到其他地方找福壽螺來施放,目的是協助農田除草。故福壽螺又復原,其他往生的水生生物已無法復原。農田生態系統就這樣惡性的循環。

本地產業11-茭白筍植栽完成


茭白筍苗插植的行距與株距約50公分左右,圖為剛插植好的茭白筍苗。這時農民最怕福壽螺侵食,故都噴灑農藥去除福壽螺,所有水生生物也都同歸與盡。

本地產業10-分株好的茭白筍苗立即插植


分株好的茭白筍苗,立即插植水田。

本地產業9-分成單株茭白筍苗


用人工將茭白筍苗的叢根挖起來,再分成單株茭白筍苗。或用刀子直接在叢根分株。

本地產業8-茭白筍苗葉割除準備植栽


插植時,必需將茭白筍苗葉割除,留下約40公分高的種苗。

本地產業7-茭白筍成苗


三個多月後,茭白筍苗壯碩。此時約每年的四月,進入初夏時期,可開始插植。

本地產業6-中期的茭白筍苗


兩個多月後,茭白筍苗葉開始粗壯。這時必需將苗葉割斷,主要是避免徒長,增進茭白筍苗的粗壯。

本地產業5-剛長出的茭白筍苗


切片的叢根,在育苗水田,約兩星期後,開始發芽。圖為一個多月後茭白筍的新長的苗葉。

本地產業4-茭白筍育苗


切好的的叢根,直接放在育苗水田,約略壓下著土,無需全部覆土,距離約50公分見方。

本地產業3-茭白筍切片準備育苗


每年1~2月育苗,育苗方法是將預留種株的叢根,用刀子將其切成片狀。每個種株的叢根可切成4~6片,圖為農民在切種株的叢根。

本地產業2-整理茭白筍田


本地區茭白筍在11月收成後,農民陸續開始將茭白筍的叢根用鋤頭切碎,並預留種株先放在田埂旁。本地區因梯田地勢,可機械化程度有限,農業生產大都以鋤頭為主。圖為農民近日開始用鋤頭將茭白筍的叢根切碎整地,準備明年種植茭白筍的工作。

本地產業1-茭白筍簡介


茭白筍是本地的主要產業,農田在二十多年前,水稻休耕後,農民將水田部份轉作茭白筍。茭白筍的根為典型禾本科的鬚根,於莖節處長出,主要分布於表土30公分土層內。地下莖在土中可橫生70公分,莖節短縮、粗硬,節處著生鬚根。地下莖的節上著生側芽,可以抽長成新株,稱為分株芽,最後形成叢生植株,具有淨化水源功能。本區域地形屬山谷環境,大都為梯田地勢。茭白筍在生長期,八連溪水源經由數條水圳,輸送到各處農田灌溉。於茭白筍田流動,經根部淨化後,再回流到八連溪、或水圳,故本區域種植茭白筍,對環境資源、與產品具有互利功能。因茭白筍生長期需要流動的活水,八連溪水源提供此條件,也是本村茭白筍較其他地區優質的原因。八連溪水源經水圳流往各處後,因家庭生活、或其他因素造成污染。流入茭白筍田的水,經根部淨化後,再回流到水圳,達到淨化水源效果。

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

社區健康活動6-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生期末結束活動

在三芝做研究的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的研究生,對整體鄉民的健康資訊,貢獻良多。期末結束齊集本社區交流。社區工作室為答謝他(她)們對偏遠地區的關心,體驗農村風情,準備一些小菜輕鬆餐敘,並在餐敘中一展歌喉同樂。錄影帶為平日生活時間緊湊辛苦的醫護人員,一起歡樂釋壓情況。(請在左下三角播放圖形,用游標點一下,可看到動態錄影)

社區健康活動5-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97年度研究生參與社區旅遊服務活動


本社區經常有旅遊團體蒞臨,圖為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,研究生(文彥、秀雯),熱心協助招待旅遊團體。

社區健康活動4-陽明大學97年度研究生參與社區活動


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,繼96年度研究生佳雯、文菁之後。97年度新的兩位研究生(文彥、秀雯),接續對本社區村民保健研究。兩位研究生除了勤於密集住戶訪問之外。也參與社區各種活動,試圖深入了解社區。圖為研究生參與旅遊活動解說。

社區正在營造綠色消費據點



除了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兩位研究生(佳雯、文菁),指導我們養生方法之外。本社區也運用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農村新風貌計畫,塑造一處綠色消費據點,結合環保、衛生、無毒生產、健康食品、生態環境等,期許營造本地農村資源的特色,目前在進行基礎的水土保持工程。

社區健康活動3-陽明大學研究生帶領村民做健康運動


根據這研究結果,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兩位研究生(佳雯、文菁),深知村民健康事態嚴重。所以非常熱心的指導我們如何改善。從飲食教學,到生活起居、人際關係、運動等。圖為研究生佳雯、文菁,帶領村民,利用各種場合養成運動習慣。

社區健康活動2-陽明大學研究生的研究統計表


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兩位研究生(佳雯、文菁),在此地長期細心的研究與觀察。發現本村40歲以上中老年村民,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很大。高血壓、高血糖血酯、腹部肥胖比台灣的常模高出很多(如統計圖)。

社區健康活動1-陽明大學研究生 文菁與佳雯


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,為協助偏遠地區健康醫療發展,於去年度(96)分派研究生進駐本村長期調查研究村民健康情況,並協助培訓健康種子,欲藉由健康種子散播村民健康資訊。圖為96年度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兩位研究生(佳雯、文菁),每星期在晚上遠道從台北蒞臨社區活動中心,熱心指導社區的健康種子。

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

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13-品嚐社區媽媽的手藝


沒有山珍海味,只有減少里程的在地食材。沒有名家廚藝,只有社區媽媽的愛心手藝。沒有豪華排場,只有簡單席位而坐。雖然都沒有,但快樂氣氛,遠勝於五星級。圖為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,品嚐社區媽媽的手藝。

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12-邀請社區長老、與身心障礙者


「人情味」是農村的根,也是維繫農村文化的要素。雖然在培根計畫實施過程,長老的居民不便參與。但是我們深切期許,農村營造過程,不能忘記社區長者。因為他們走過極為艱辛的的歲月,此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聲、意,皆有欲語還休的感嘆!農村營造不是只一味的追求建設面。有形表徵的華麗建設,隨時隨地,且只要有錢,人人皆可做。「人」的心理建設,不是隨時隨地、有錢人人皆可做,它需要真誠與永續。所以本地農村在發展過程,投入很多心力照顧弱勢,目的在維繫農村的根「人情味」。此次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,我們仍然以邀請弱勢共享為主,借由表演、美食品嚐活動,慰藉社區長老、與身心障礙者。也深刻期盼農村朋友,人人能注重農村的根。圖為社區長老快樂參與情況。

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11-說故事


兒童說故事

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10-唱詩歌


唱詩歌

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9-相聲表演


兒童相聲表演。

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8-手提琴演奏


精湛的手提琴演奏,該校學童才藝多元化。

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7-話劇表演


逗趣的話劇表演,顯示學童演技。

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6-模仿藝人演唱


模仿藝人演唱,活潑可愛「火鳥」的韻律,配合動感演出。

培根計劃成果分享活動5-詩詞吟唱


兒童吟唱詩詞,學校正課之外,經由老師指導,自小培養文藝氣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