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木炭窯在燃燒過程,為避免影響空氣污染,先民在擇定炭窯地點,都是遠離交通要塞、及居住聚落的深山裡。因此所有材料搬運全部依賴人力。安康社區圓山村的挑夫就是這樣鍛鍊出來,每個人一次可以挑150 公斤以上,體力過度耗費,每餐必需吃6碗飯以上補充熱量消耗。肩膀長年受到壓迫,晚年脊髓、腰部、骨骼疾病,因而較為突出。
環境教育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佳途徑,常帶給人一句關鍵話、一段啟蒙知識。本工作坊位於三芝區八賢里,原來主要工作範圍以八連溪為軸線,結合上游安康社區共同生活圈改善事宜,面積約210公頃。地理環境為典型里山型態,有山坡地次生林、聚落、農田、與溪流,各種不同土地利用,所形成的社會地景。小農結構,農業經營受先天地勢條件限制,困頓艱難、謀生不易,因而紛紛放棄務農本業。致使土地管理畸形,農村元素異常、或大量使用農藥,經年累月後,地景劇變、潛藏高度污染,朝劣勢途徑發展。因政府提供多元化資源,長期實施環境教育,一步一腳印,頻密帶給居民一句關鍵話、一段啟蒙知識。因而產生新知能、新價值。促使農村從惡化情境,逐漸扭轉為良性發展趨勢。目前產地大部份已由慣行農法轉為友善環境耕作,有共同管理機制。生產技術大幅提升、環境生態多樣化、產地生物多樣性、農產品已創造出共同品牌、農戶所得提高、回歸務農人口增加。更重要的是從環境教育實施過程,我們學到「學習如何去學習」,了解農村問題形成,擬訂解決問題的方案,成為永續發展的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