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

安康社區炭窯修復9-材料搬運


木炭窯在燃燒過程,為避免影響空氣污染,先民在擇定炭窯地點,都是遠離交通要塞、及居住聚落的深山裡。因此所有材料搬運全部依賴人力。安康社區圓山村的挑夫就是這樣鍛鍊出來,每個人一次可以挑150 公斤以上,體力過度耗費,每餐必需吃6碗飯以上補充熱量消耗。肩膀長年受到壓迫,晚年脊髓、腰部、骨骼疾病,因而較為突出。

安康社區炭窯修復8-碳窯體頂蓋土埆印製


土埆材料攪拌好之後,必需立即用模子印製成塊狀。否則泥土的水份過度蒸發後,將難以製作,同時乾燥後容易產生裂痕。圖為土埆印製情況,參與工作的社區朋友,都是第一次接觸到這種工作,每個人在師傅指導下摸索。近80歲的阿嬤,本來每天有固定的田園工作、及親朋好友聊天時間,但為了參與這文化復原工作,每天很早就起床協助準備今天的進度。

安康社區炭窯修復7-製作碳窯體頂蓋土埆材料


碳窯內部,為了減少氣流阻力,增加熱傳導、對流、幅射順暢,使木材能夠均勻燻熱,碳窯體頂蓋製作成圓弧形狀。其材料用土埆堆疊而成,也是碳窯修復過程最困難的工作。土埆材料用黏土及稻草混合後,再用模型印製。圖為準備土埆材料情況,過去是用牛踏踩來攪拌。之後再用土埆模子印製,模子的長寬規格非任意訂定。必需根據碳窯主體斷面積,和碳窯頂蓋的圓切來決定。

安康社區農村再生6-碳窯主體清理完畢情況


木碳窯主體清理完畢後,內部的氣流循環系統全部呈現。每一個熱流孔,都有其特殊功能,缺一不可。先民時代的木碳窯結構體,不是擁有熱力學的知識後,才完成打造。而是完全依據經驗法則而自行創造。其氣流循環系統,看似簡單,其實是經過無數次的試驗,才製造出來。他們運用平日生活的瑣碎經驗,形成二次能源的具體創作。這些先民智慧,也是農村的根,我們利用農村再生計畫,保存延續文化生命。

安康社區農村再生5-碳窯遺址細心清理


木炭窯無用設施移除後,以人工將碳窯遺址細心清理,實施過程避免破壞原來的結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