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

培根後的行動-改善生活文化6


過年快到了,我們依舊買一些東西關懷社區弱者。江氏古厝,住一位名叫「馬沙」(如圖中間),小時候因感冒發燒,沒有及時就醫,造成身心障礙。雖然是一位聽障,生活機能失調,但其心地善良,經常主動打掃活動中心,或幫忙喪家清潔。培根教育期間,即使他聽不懂,但從來沒缺席過,靜靜的坐在最後面,主要目的就是陪伴著我們。我們把他當成是社區的寶,他不會害人、不會散播謠言、不會貪得無厭,有一點吃的東西就很滿足。過年到了,我們送他一些吃的東西,關懷社區弱者。

培根後的行動-改善生活文化5


每年社區朋友都用各種方式來為我慶生,雖然一再婉謝,但朋友的盛情令人動容。這些年來,我們一直在宣導發揚農村特有的「人情味」,發揮互助合作、守望相助精神。這些朋友偷偷的準備「貢品」,我確成為「人情味」的受益者。內心倍感徬徨不安,只能更加努力回報。

培根後的行動-改善生活文化4


「心」是人的主宰,具有很大力量,所以我們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。可能會有人問,你們的生活文化塑造目標是甚麼?如果有明確目標,就不是生活文化,因文化所代表的是特徵,非只唯物論,也是形而上的思想價值趨向。具體創作,只是行為表現,我們目的在塑造人的「心」,一點一滴形成一種生活思想價值。圖中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聲、意專注的行為,就是起心動念的表現。

培根後的行動-改善生活文化3


這些傢伙都是身懷絕技的大丈夫,他們不只是職場上的精英。同時也是「宅男」顧家的好丈夫,因為經常幫太太縫補內衣褲,所以練就一身裁縫好功夫。從修理裁縫機、針織、裁剪無所不通,這種好「宅男」只有在共榮社區才有,農村再生以愛家為起點,發揮「宅男」精神,塑造特有的生活文化。

培根後的行動-改善生活文化2


賴美雲老師和吳金鳳老師扮演丐幫,到處向人要布,拿回來都是零零落落、支離破碎。經過細心裁剪、分門別類,合作無間。發展生活藝能文化,我們所重視的是「過程」,「過程」會因互助合作而凝聚。「結果」會因熟能生巧而進步,不必太在意。

培根後的行動-改善生活文化1


100年度安排一系列藝能文化發展,第一階段以廢棄物再利用為主。由賴美雲老師和吳金鳳老師指導,她們兩位之前先去研習拼布藝能,學成後再來指導社區居民。萬事開頭難,沒有半毛錢的經費,材料都是由兩位老師張羅。大家不是為「錢」而聚集,為的是歷史使命、實踐理想、創造價值、文化塑造、人情交流、向心力------。如果一個社區事事談「錢」,或為「錢」而凝聚,最後終將被「孫中山」而擊垮。運用情感而凝聚,農村人情味將濃厚且永續,這是本社區推動農村再生精華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