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
農村再生計畫給我們新希望
三芝鄉共榮社區,由八賢村與地緣關係的埔頭坑組成。是個位在都市計畫區外圍的典型農村社區。大部份為山谷地理環境,有天然溪流、山坡地、農田等自然資源。多處農地累積災變,凌亂破碎。居民以務農為主,水稻休耕後,轉作生產茭白筍、山藥、西瓜、甘藷、及蔬菜等。常住人口老化,年輕一代出外謀生,假期返鄉,傳統農村家庭結構鬆動,衍生社會問題,日益明顯。教育程度多在國中以下,缺乏突破困境能力。農事經營受勞力老化影響,產品、產量、產值等,日益衰退。連鎖效應影響到農地管理方式,朝迅速、有效、省工發展模式,造成土地污染,生態系統因而出現問題,物種不斷消失,並陷入青蛙症候群。
除此之外,農村的住宅、排水系統、農地人行、自然景觀、家庭污水、文化失傳、環境衛生、民生飲水、坡地防災、溪流整治、土地利用、及都市人帶來大量污染、與破壞等等,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各種設施雜亂無章,農村風格盡失。雖然社區居民自覺,力圖改善,扭轉劣勢。卻必需尋尋而覓覓,拜請無數個民意代表,呈報無數個單位,寫無數件的計畫案,走無數種程序。耗盡人力、財力、物力,仍然猶如丐幫,無法被重視,甚至被質疑,根本不得其門而入。碰到三不管的共構環境,只能認命自我了斷,農村環境瀕臨全面性崩盤危機。無助絕望之際,民國94年,在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宣導下,社區報名參加培根教育,企圖啟迪農村再造能力。自此開始改變了我們的命運。從關懷班到再生班,五年多來,在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各級長官辛勤指導下,從認識自我開始(包括人、事、實、地、物),再引導我們自我肯定,進而鼓勵創造價值,再將價值社會化。培根計畫實施過程,我們以改善農村的「人」為主,所以持續不斷參與人力培訓,提升農村經營能力。我們以「環境營造」為輔,所以循序漸進,教育後再行動,維護農村風格。連續五年的培根計畫,社區居民不只獲得農村經營知能,也訓練出自主提案能力,改善許多生活、生產、生態等,累積的窳陋現象。過去我們的主要產品茭白筍,產後不知何去何從?現在是供不應求。過去我們田園,看不到一隻青蛙,現在百家爭鳴。過去我們農地看不到民俗植物,現在常有人在田園採摘藥草。過去我們談及傳統工藝文化,居民不以為意,現在經常主動要求辦理農村文化傳承教學。過去我們農地遭受水災,破敗無力改善,現在是社會各界頻密運用的生態教學場所。過去我們辦理農村教育,總是受到冷嘲熱諷,現在參與培根教育意願不斷上升,且周邊社區深受感染。這些都是因為經由教育所創造出來的多元化價值。也是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培根計畫,社會各界看不到的成果。
在培根計畫與農村營造實施過程,深刻領會,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以維護農村風格為職志。勤奮的公務員,經常風塵僕僕親臨訪視,深入農村死角,詳盡了解諸多問題,並設法協助解決。尤其本地是土石流潛勢區域,曾因嚴重崩塌,而造成生命財產損失。經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培訓一批在地的土石流防災專員、設計一套連線防災機制,並且每年後續辦理回訓,增進防災知識,提升生命財產保障能力。為了避免我們農村營造誤入歧途,除了謹慎審核計畫之外,也不定時召集社區工作人員開會宣導,促進農村經營的知能成長。當面對挫折時,時常電詢關懷與鼓勵,讓我們學到許多克服困難的方法與增進信心,如同一家人的溫馨。每階段細心照顧農村的政策、與作為,給農民很深感受、與很大寄望。一生以來,不再自卑、怨歎座落在偏僻貧瘠的環境。同時引導我們有目標、有方向、有方法、有風情的農村營造,不但具體看到成果。且套餐式的農村營造,教育-願景-行動-考核,一以貫之,因勢利導農村經營的永續性思維。這就是我們對農委會水土保持局,經由教育創造價值的政策,讚嘆不已原因,也是我們農村發展與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農委會水土保持局,一方面在現有法令下,制定各種嘉惠農村的政策。一方面又必需在法令不足情況,設法滿足農村基層發展需求。經過長期緊密與農村接觸後,收集無數的基層農民反應,對農村需求瞭若指掌。希望替我們解決長年累積的艱澀問題,勤於為農民開創機會,除了真正關懷農村之外,也具國際觀與遠見。起草改革許多不合時宜的舊法令,制定「農村再生條例」。殷切期望由下而上,農民當主人,農村更好,農民更幸福。「農村再生條例」是劃時代、統籌解決農村面臨生活、生產、及生態保育問題的依據。我們殷切期盼,農村再生條例法令能儘速通過立法,加速農村再生。並期望各界賢達,體恤我們農民的困境,不要再重蹈「有十個問題,必需去找十個不同單位來解決」的覆轍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